English

承古开新

1998-12-03 来源:光明日报 吴凤章 我有话说

近日,由福建省文化厅主办、福建省泉州市人民政府和福建省莆田市人民政府协办的“福建省古老剧种晋京汇报演出”在首都拉开帷幕,红火喧闹的南国古老剧种为岁末的京城添加了一缕春色。这是继’97福建剧展之后又一次福建戏剧艺术的晋京展演活动。这两次前后相衔、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的戏剧活动,其传递的文化信息是相当明显的,它折射出了福建省近年来在戏剧创作、生产、研究诸方面的取向和选择。然而,它们又各有倚重,如果说,’97福建剧展是以呈示“闽派戏剧”阶段性创作概貌为主旨的,那么,此番晋京演出意欲展示的则是在古老剧种的保护、研究与创新方面的实践和努力,它更多显示了传统戏剧在当代多元文化空间中存活、发展的可能性和必要性。

宋元南戏是中国戏剧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阶段。宋代,随着海上交通的日益发达与经济贸易往来的频繁,当时流行于温州、杭州一带的南戏传入福建,在与福建一些民间优戏杂剧的结合中,逐渐形成了兴化戏、梨园戏等地方剧种。随着岁月的嬗递,南戏的原始面貌渐次湮灭失传,然而从福建一些仍存活于舞台上的古老剧种中,在剧目、角色体制、演出形式等方面却仍能窥见不绝如缕的古南戏遗韵,充分显示了它们与南戏之间密切的渊源关系。此次晋京展演的莆仙戏(兴化戏)、梨园戏等便享有“南戏活化石”之美称。

位于东南沿海的福建,自宋代以来便形成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地方声腔剧种,数百年间流传悠远、延绵不绝。在历经风雨沧桑之后,至解放前夕不少剧种已濒临凋敝灭绝。建国后,随着历史的巨变,古老的戏剧艺术也如同枯木逢春,焕发出了新的生机。在“百花齐放、推陈出新”、“古为今用”方针的指引下,全省各地积极挖掘、抢救古老剧种,在对剧种和剧目溯源、考证的同时,对舞台演出形态、舞台形象等方面也做了现实的梳理与整合,编演了大量的剧目。其间,莆仙、梨园等剧种曾数度赴京,《团圆之后》、《春草闯堂》、《陈三五娘》等剧目已成经典之作。

值得提及的是,这次各携两部剧作赴京的剧作家郑怀兴与王仁杰,乃是新时期“闽军”的两员骁将。其《新亭泪》、《节妇吟》等剧作在全国享有盛誉。此次呈现于京华舞台上的剧目,是他们近年来思索和探寻的一次展示。《乾佑山天书》试图揭示的是一代名相寇准在事功与道义、正身与治世之间的徘徊和两难,《叶李娘》浓墨重彩地点染了一位外柔内刚的女子形象,《董生与李氏》表现了在封建伦理无形网络中人性的挣扎与冲突,而《皂隶与女贼》则体现了一种颇耐咀嚼的普通人的侠骨柔肠……泉州木偶也具有丰厚的文化传承,其历史可推溯至明初。此次晋京的泉州木偶折子戏专场,可以说是荟萃了其中的菁华。在舞台艺术的表现上,这些剧目一方面尽可能地保留着古老剧种的演出形态和表演程式,着力突出其剧种特色,同时又注意师古而不泥古,力求以一种承古开新的艺术表现方式,即不是简单地因循传统、划地为牢,而是试图在维系古老剧种价值和风貌的同时,激活其现实的艺术生命力,使之有可能超越自身的局限,从而支撑起新的现代性内涵。这种理念应该说已约略体现于此次晋京的剧目之中了。

弘扬优秀传统文化,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。福建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留存的省份,在层层叠叠的文化积淀中,古老的戏剧文化如同一道色彩斑斓的景观,逶迤盘桓于闽山闽水之间。精心呵护这份传承下来的文化遗存,是福建文化人的共同职责。近年来,在中共福建省委、福建省人民政府的领导下,全省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在政策、资金、人才等层面倾力扶持古老剧种,并将其融入建设文化强省的发展目标之中。尽管在日趋繁复多元的当代文化时空中,古老剧种的存活与发展很可能是一个充满艰辛的历程,需要我们付诸更多的努力。然而,我们有理由相信,福建古老剧种的文化命脉将承传延续下去,犹如老树虬枝,栉风沐雨,以独具神采的风貌,迎接着新世纪的辉煌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